教育关注:职教扶贫如何精准施策精准落地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3日 点击数:776 字号:【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作为唯一能够达到最底层、最偏远、最落后地区的民生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每年接收数百万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就业、体面就业。有研究显示,在贫困人口中实施职业教育,可解决34.21%的致贫原因,使贫困人口获得就业能力和工作机遇。

  多种行之有效的职教扶贫模式

  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明确指出:要打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四大战役,落精准、强基础、抓协作、重就业,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实践职教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定向扶贫”模式。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与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携手,长期在重庆酉阳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扶贫,将扶贫工作从单方“输血”转变为互动“生血”。通过开设“致公酉阳班”,以“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的策略,形成了“帮助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学得一门专长”的扶贫模式,有1800多名孩子得到帮扶,1800户贫困家庭点燃了脱贫希望之光。

  “互联网+职教扶贫”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系统优势,利用全国各省级开放大学的44个分部,3000多个学习中心,以“云教室”“O学派”“滇西学习网”等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农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援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双创教育助力扶贫”模式。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扶贫”的双结合模式,联合知名企业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学生量身订制“创客空间”。通过创新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示范等方式,先后孵化多个创业店铺以及自媒体运营平台,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摸索了一条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脱贫的发展新路子。

  “教育+产业+文化”的职教集团扶贫模式。北京市商业学校注重发挥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教育优势,与保山市下属5所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采用“两地共育、分段学习”的形式,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培养技能人才。同时主动对接滇西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当地名优土特产品,开拓进京销售渠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下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到2020年还有不到4年时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因此,在选择扶贫路径、改革扶贫供给等方面,仍有许多思考与行动的空间。

  “精准施策、精准落地”是当前及未来职教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往的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区域性教育薄弱、广泛的贫困人口,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存在周期长、见效少、持续短等不足。而职教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精准效果。为此,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五个精准”。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在原有贫困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扶贫对象的分类识别系统与甄选机制,采集贫困原因、脱贫能力、帮扶措施等信息,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状况,为分类实施精准资助政策与培训措施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是精准设置专业。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耦合的专业体系。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着力推动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产教联合扶贫。

  三是精准培养技能。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适合贫困对象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制度,推行校企融合、靶向培养、流动课堂等教育与培训模式,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能够带着技术进市场、谋就业。

  四是精准服务就业。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等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开展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推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五是精准建立反馈。建立职教精准扶贫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长期追踪关注扶贫对象职后表现,进一步分析其职业发展的瓶颈与需求,并提供职后培训提升服务,以此强化扶贫对象的职业稳定性与持久性,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提升职教扶贫的效率与质量

  在紧紧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的同时,还需在扶贫的阵地建设、模式创新以及氛围创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与质量,助推职教扶贫再上一个台阶。

  第一,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基础、辐射各镇村的三级联动职教与培训体系。在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抓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引领性、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县级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尝试举办精准扶贫试点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高中教育入学比率,确保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帮助其提升就业脱贫能力。

  第二,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探索多元协同职教精准扶贫新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发挥政策红利、调动组织力量,搭建集聚多部门、多行业于一体的协作平台,整合并统筹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家庭社会以及国际组织等领域内的职业教育扶贫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主动吸引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多行业联合参与,实现行业跨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由政府为主的单一政策推动模式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对象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协同联动模式转变。

  第三,积极创设职业教育脱贫解困的社会舆论氛围。首先,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途径,加大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路径。其次,通过倡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转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智力扶贫”和“志力扶贫”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沈剑光)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