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构建甘肃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者:王必达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9日 点击数:875 字号:【

不论是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还是实施“四强”行动中的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其主基调是谋求空间协调发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主要抓手是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这是从空间视角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甘肃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将全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论是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还是实施“四强”行动中的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其主基调是谋求空间协调发展。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现实背景

从空间布局来看,一个区域或省域完备的城市群体系应包括都市(特大城市,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城市(服务业、商业、文化中心)——中等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小城市(农产品加工、农工产品贸易为主的服务业)——小城镇(小集市)的链条。只有在这样的城市体系或结构中,各层级的城市在功能上才能相互分工,实现交易费用最省、交易效率最高。目前,甘肃省城市空间布局的总体特征呈现出“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缺乏,小城市太小”的局面:大城市不大,即“大兰州”不够强大,与“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中等城市缺乏,即酒泉、平凉、庆阳、天水等中等城市发展不充分,集聚效应未能显现;小城市太小,即县域经济不发达,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现代工业基础,创新能力不足。

党代会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就是要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三带”是指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和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重点支持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天水等中等城市率先发展。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中,“强省会”是把发展壮大兰州和兰州新区作为加快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不断增强在全省发展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县域”是把县域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有效提升各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可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都牢牢抓住了甘肃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和短板。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理论依据

党代会作出了既要建设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又要支持中等城市率先发展,既要强省会、又要强县域的部署。按照克鲁格曼“中心—外围”理论分析,在开放和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欠发达的县域及中等城市的要素流动成本比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高,而且当两者间的要素流动成本呈下降趋势时(比如兰州与各县域的运输效率不断提高),县域及中等城市的发展要素会流向省会城市,从而形成省会城市的经济集聚,这更有利于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和强省会目标的实现。

这与支持中等城市率先发展和强县域并不矛盾,甚至更有利于中等城市的率先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因为在省会城市形成经济集聚后,要素跨县域流动提高省会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对县域和中等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三个方面的协调效应:一是要素流出后使未流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以提升的效应;二是要素流出后的反馈效应,比如高考大县会宁县,每年流出的高素质劳动力在发达城市获得高收益后对会宁县的反馈效应,使会宁县城的房价远远高于其他县城;三是未流出要素的集聚效应,比如劳动力要素流出后,有利于土地流转及集约化经营。

如果上述三大效应能够使县域和中等城市获得比要素流动前更多、更大的收益时,我们把这种经济集聚称之为“协调性集聚”。“协调性集聚”的实质是要素流动与集聚既有利于省会城市的发展,更有利于县域和中等城市要素收益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即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这里的“集聚”体现“效率”,“协调”体现“公平”。在这种模式下,单个县域和中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可能赶不上较发达的省会城市,但县域和中等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与省会城市会不断地趋同,效率与公平能够得到很好的兼顾。由此可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实施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是甘肃谋求空间协调发展的模式创新。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甘肃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路径和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机制的形成需要各类主体协同推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

对要素流入的省会城市兰州来说,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以适应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经济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需要。首先要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数据连接,使产业在网络化发展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其次,要积极探索企业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使产品在智能化制造中不断降低知识和技术的空间溢出成本。第三,要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市自我净化与自我修复功力,以适应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的需要。第四,要深化教育、医疗、养老以及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改革,给予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创造力和竞争力。

对要素流出的欠发达县域及中等城市来说,要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以适应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要素收益率和回报率不断提高的需要。首先要完善欠发达县域的开放政策,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未流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和收益率。第二,要以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与智能化水平,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第三,要扩大土地要素经营规模,使欠发达地区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积极探索户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有效途径,鼓励劳动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区域流动,提高劳动要素的收益率和回报率。(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