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建筑工程技术-钢筋与混凝土技术09-12
- 建筑工程技术-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09-12
- 现代农业技术系举办学生技能大赛12-24
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团队
项目负责人:
梁 忠 党总支书记 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仲生仁 教务处长 教授
徐昌林 武威市农业机械综合服务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赵天仓 甘肃凯迪斯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张 宝 武威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李书儒 武威市农业机械综合服务中心 高级工程师
程引正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师
楚玉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副教授
申宾德 副主任/数控技术专业讲师
王得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讲师
史光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讲师
徐 宝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讲师
赵忠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讲师
陈旦花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讲师
仲文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讲师
李玉荣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讲师
二、建设背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武威有丰富的风能、光热和水能资源,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武威正在突出发展能源工业,依托国电、中电投、华电、甘电投、太西煤等知名企业,积极发展以太阳能、风能利用为主的新能源和以煤炭、火电等为主的传统能源,努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基地和低碳经济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新兴工业的大力发展,必将急需大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充实到机电一体化装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操作、调试、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
武威是甘肃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也是甘肃最大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给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武威依托“两园六区”,红沙岗一号矿井正式出煤,天祥肉类屠宰及深加工、西营三沟二级水电站、西营三沟三级水电站、双窑湾一号水电站、杂木寺水电站、鑫淼4万吨石灰氮、天祝煤业12万吨矿井,甘电投1吨多晶硅及太阳能综合开发、威龙1万吨葡萄酒堡、达利三期扩建、鑫淼5万吨双氰胺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武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武威工、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不断发展,将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行业转型升级对机电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九方面列为重点领域,并划定产业发展路线,着力增强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发展智能电网,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培育新能源关联产业,实现新能源优势资源有效转化。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使机电行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这些规划急需一批掌握适应产业升级熟悉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人才。
(三)行业国际化步伐为人才培养开拓广阔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电领域引进主体已由政府转向企业,形成了技贸结合、产销结合、合资合作办厂等多领域融合的模式。至今,居世界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中,主要生产经营机电产品的企业基本都在中国建有投资企业或设立工作机构,部分跨国公司已设立几十家独资或合资工厂。我国机电行业已成为外资参与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亦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经过多年的探索进取日益走向成熟。一批企业拥有了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工作团队和产品研发销售的服务体系。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基地和销售网络,有的建立了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工厂,具备了与世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行业国际化对机电行业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建设适应了国际化广阔前景的迫切需要。
由此,在武威培养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更是武威实施外向开放、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五大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对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基础
(一)行业影响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学生295人,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经过第三方评价,学院对社会各界的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近5年来,学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经过探索、改革与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成熟,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行业影响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成绩见表4-2-8-1。
表4-2-8-1 专业建设成绩一览表
时 间 |
建设专业 |
成 绩 |
2013年 |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
承办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保护焊技术培训 |
2014年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甘肃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
2015年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
(二)师资基础不断夯实,行业话语持续增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先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研修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加强教师研发能力,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产教研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恰当,专业水准过硬,教学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
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8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教学能手3人,院级骨干教师8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研究生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53%。外聘兼职教师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技师3名。专业团队爱岗敬业,协同合作,责任意识强,教学和研发成果丰富。近5年,全系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参编教材及教辅资料18本,与合作企业参与生产线改进与关键技术革新10余次,获国家专利6项,行业话语权持续增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师基本情况见表4-2-8-2、表4-2-8-3和表4-2-8-4所示。
表4-2-8-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获国家专利情况一览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型 |
发明人 /设计人 |
排名 |
专利号 |
杆齿式废膜捡拾机 |
发明专利 |
程引正 |
6-1 |
2016104115817 |
药材收获机 |
实用新型 |
程引正 |
6-3 |
2016204249817 |
一种数控机床底座 |
实用新型 |
申宾德 |
3-1 |
2016208563127 |
机械手臂放置架 |
实用新型 |
葛占福 |
3-1 |
2016210087684 |
一种异步机械防盗磁推锁 |
实用新型 |
葛占福 |
2-1 |
2016203330277 |
一种快递物品包装装置 |
实用新型 |
刘鹏德 |
2-1 |
2016206590026 |
表4-2-8-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任教师(部分)情况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学历 |
学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职业资格证 |
备 注 |
仲生仁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教授 |
职业教育 |
维修电工操作证/高级 |
市级“园丁奖”院级教学名师、双师素质教师 |
梁 忠 |
男 |
大学本科 |
文学 |
副教授 |
职业教育 |
|
市级骨干教师、院级教学名师 |
冯国发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高级工程师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加工中心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名师、双师素质教师 |
楚玉萍 |
女 |
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电子信息工程 |
维修电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名师、双师素质教师 |
程引正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高级工程师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车工操作工/高级 |
院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申宾德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
数控铣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葛占福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机械电子工程 |
加工中心操作证/技师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张世亮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
车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颉 栋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焊接技术与装备 |
焊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刘鹏德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铣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赵忠玉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钳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任林昌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材料加工 |
钳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徐 宝 |
男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铣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马瑞林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电气工程 |
维修电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王得宏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电气工程 |
维修电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陈旦花 |
女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电气工程 |
维修电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张军元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焊接技术与装备 |
焊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寇鹏德 |
男 |
大学本科 |
工学 |
讲师 |
数控技术 |
数控车工操作证/高级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
马兰花 |
女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实用英语 |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
冯艳军 |
女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 |
|
院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
表4-2-8-4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兼职教师情况一览表
姓 名 |
性 别 |
学历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承担任务 |
徐昌林 |
男 |
研究生/硕士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专业建设指导 |
李书儒 |
男 |
大学/本科 |
高级工程师 |
专业建设指导 |
靳生全 |
男 |
大专 |
技师 |
实习指导 |
孙万平 |
男 |
大专 |
技师 |
实习指导 |
范爱平 |
女 |
大专 |
技师 |
实习指导 |
(三)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竞赛活动成绩斐然
截至现在,我系培养的机械、机电类毕业生达2000多人,广泛服务于企事业和农村基层相关单位,为加强甘肃乃至西部的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双证”通过率达到98%。学生综合素质、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积极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其中20多学生获奖。2017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109人分别赴青岛海尔集团、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顶岗实习,签约率达91%,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学生获奖情况见表4-2-8-5。
表4-2-8-5 机电一体化技术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间 |
比赛名称 |
获奖学生 |
获奖情况 |
2015年 |
第十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王 鹏、马天军、 欧文龙、裴宝军 |
三等奖 |
2016年 |
中国技能大赛--甘肃省第七届数控技能大赛 |
闫少鹏、朱彦虎、 陈昊宁、姚新公 |
优秀选手 |
2016年 |
中国技能大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甘肃选拔赛 |
田学良、王文刚、李 科、孙金生、 薛鹏举、曹 欢、独星星、王青飞、 陈泽明、乔红义、王 帅、杨小鸽、 赵真奎、姜志强、张清崇、赵建永 |
优秀选手 |
(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现代学徒制加快推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构建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已基本确立,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效果明显。近年来荣获厅级以上教学成果3项,申请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教改项目1项,成果见表4-2-8-6。
表4-2-8-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
时间 |
成果名称 |
参与人员 |
获奖情况 |
2014年 |
机电设备控制技术 |
仲生仁、葛占福、 申宾德、陈旦花、王得宏 |
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 |
2016年 |
综合型教学装调实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ww160104) |
申宾德、王书平 葛占福、陈旦花 |
武威市科技计划项目 |
2016年 |
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
仲生仁、葛占福 申宾德、王得宏、陈旦花 |
甘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6年 |
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仲生仁、申宾德、颉 栋、徐生龙、 陈旦花 |
甘肃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奖 |
(五)产教融合不断紧密,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方针的指导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现有14个教学设备齐全的实验实训中心(室)和两个综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涵盖了机械加工、焊接技术、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材料加工和风力发电等内容的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场所。实践教学总面积达到3400m2,仪器设备300多台(件),总价值815多万元。建成了5个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的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外见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需要,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已形成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双向兼职等合作机制。实践教学条件见表4-2-8-7、表4-2-8-8。
表4-2-8-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情况一览表
建立时间 |
实验实训室(中心)名称 |
服务课程 |
2012年 |
机械制图实验室 |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机械零件拆装与测绘 |
2012年 |
CAD/CAM实验室 |
CAD制图、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 |
2013年 |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 |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 |
2013年 |
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 |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
2013年 |
公差与测量实验室 |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精度设计 |
2013年 |
液压与气动实验室 |
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机械 |
2013年 |
数控系统实验室 |
数控机床的安装与调试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
2014年 |
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 |
机床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 数控机床的安装与调试 |
2014年 |
机电设备控制实训室 |
电气控制与PLC、机电设备控制技术 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拖动 |
2014年 |
铸造实训室 |
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 |
2015年 |
机械加工中心 |
机械制造基础、钳工工艺与技能、 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金工实习 |
2015年 |
材料加工中心 |
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 |
2015年 |
数控技术中心 |
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 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 |
2015年 |
模具制造中心 |
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塑性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
2015年 |
焊接技术中心 |
机械制造基础、焊工工艺与技能 |
表4-2-8-8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
建立时间 |
基地名称(企业名称) |
功能 |
2012年 |
武威核工业同心起重设备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师资培养 |
2013年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师资培养 |
2014年 |
上海晋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 |
2015年 |
武威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师资培养 |
2016年 |
甘肃凯帝斯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师资培养 |
(六)社会服务不断增强,民生项目彰显作为
1.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职工等技能培训工作。依托武威市第十技能鉴定所,每年完成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技能鉴定300人次。
2.科技服务与技术研发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武威泰丰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00套光伏支架,为武威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6000件LED路灯灯座及配套件。以专业技术为优势,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新技术咨询10余次。
3.行业与校际交流
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定期派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到合作单位锻炼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加强与省内标杆院校开展教学管理、教研教改、专业建设等经验交流活动。建立与周边职业院校的帮扶关系,每年培训专业师资30人次。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全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下基层,走社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七)国际化交流不断深入,区域特色初现端倪
2012年至今,已公派5名专业教师到美国、德国和加拿大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近距离体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拓宽了教师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适度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标准服务课程教学内容,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情况见表4-2-8-9。
表4-2-8-9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一览表
时间 |
交流项目 |
国(境)外 |
参加交流人员 |
交流形式 |
2014年 |
“社区学院”职教专业教学法 |
美国 |
仲生仁 |
培训学习 |
2015年 |
职业教育与材料加工 |
德国 |
申宾德 |
培训学习 |
2015年 |
职业教育体制与综合能力开发 |
加拿大 |
葛占福 |
培训学习 |
2016年 |
“社区学院”职教专业教学法 |
美国 |
徐 宝 |
培训学习 |
2016年 |
“社区学院”职教专业教学法 |
美国 |
王得宏 |
培训学习 |
四、建设思路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提出的“扶优扶强、服务发展、专业为本”的原则,为更好地服务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契机,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工学结合课程、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创业体系等七个重点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内先进水平品牌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五、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甘肃和武威区域经济发展,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促进社会服务、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积极围绕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资源,形成特色优势鲜明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技术性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建成1个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全面开展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依托职教集团优势,充分发挥多元化办学主体模式。
2.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
建成1个区域优势鲜明的省级特色专业,申报2个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获省级奖1个,厅级奖1个;推行1个完全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班;引进和开发在线课程2门,全面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方位参加区域性技能竞赛,获奖达30%以上。
3.教师队伍打造
建成1个校内名师工作室,建成1个校外大师工作室,建成1个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
4.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
5. 促进社会服务
建成1个校外教师工作室,继续完成年培训劳动力200人次,推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科研项目5项,转化科技成果2项,申请国家专利2项;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建立1个“社区学院”。
6.国际交流提升
引进并开发1套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配合“走出去”企业培养海外务工人员30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统计表如表4-2-8-10所示。
表4-2-8-10 预期标志性成果
序号 |
成果类别 |
国家级 |
省(部)级 |
1 |
专业教学资源库 |
|
1 |
2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
1 |
3 |
教学成果奖 |
|
1 |
4 |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 |
|
2 |
5 |
教学名师 |
|
1 |
6 |
教学团队 |
|
1 |
7 |
教师教学竞赛 |
|
2 |
8 |
学生技能竞赛 |
|
2 |
9 |
国际培训 |
|
2 |
10 |
技术研究项目 |
|
5 |
11 |
申报专利 |
5 |
|
12 |
高职教育创新改革项目 |
|
2 |
|
合 计 |
5 |
20 |
六、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所有制改革
1.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制度
实行校企“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各专业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根据需求,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相关部门专业理论指导。学院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增长实践能力,通过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一对一”结对互助,逐步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通”。由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增设相关专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合作研发平台,拓展科技成果辐射面,推动企业资源和学院工作双向“融入”,营造校企团队合作新环境。
2.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办法
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高职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研究制订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通道。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适度提高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3.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4.探索职教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健全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职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和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扶持行业加强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规定的领域范围内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体制机制建设及经费预算见表4-2-8-11。
表4-2-8-1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制度 |
|
2 |
2 |
4 |
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办法 |
|
1 |
1 |
2 |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
|
1 |
1 |
2 |
探索职教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
|
1 |
1 |
2 |
合 计 |
|
5 |
5 |
10 |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创新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院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培训安排,修改完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并将学徒实习推广到更多的专业,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专业群教学管理之中。
实施措施如下: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组织专业建设人员到一流院校学习取经、继续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组织专家及专业教师反复论证、试点运行等方式,更加逐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相关的教学管理规范,对不适应发展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度及经费预算见表4-2-8-12。
表4-2-8-1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10 |
10 |
20 |
合 计 |
|
10 |
10 |
20 |
(三)加大优质资源建设力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1.引进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根据院校自身条件,引进并开发在线课程2门。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
2.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实施措施如下:进一步改善硬件,充实软件,构建能够满足本专业群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加大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进度及经费预算见表4-2-8-13。
表4-2-8-1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引进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
|
5 |
5 |
10 |
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 |
|
5 |
5 |
10 |
合 计 |
|
10 |
10 |
20 |
(四)深化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打造一流“双师”师资团队
通过新教师“常态化”顶岗实习,骨干教师“实职化”挂职锻炼,资深教师“融合化”顾问服务等途径,实施走出去、聘进来等措施,积极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引进行业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打造跨界联合的优秀教学队伍;通过全程化持续培养、全员化覆盖培养、全域化协同培养和全球化拓展培养,提升“双师”队伍质量;深化校企融合,建成教学能力强、社会声誉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1.教学名师培养
在现有师资状况的基础上,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院级教学名师,优先支持他们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和科研场地、配备科研团队等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建设“名师工作室”,负责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上应有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实施措施如下:组织教学名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行业调研,及时跟进前沿技术;采取“请进来、沉下去、上层次”等措施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实现工作室成员在现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从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完成由教师到名师的蜕变。
2.技能大师引培
以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深化高技能领军人才合作培养,引进企业、行业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行业专家、首席技师等领军人物在“升级版”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实施措施如下:实施导师带徒团队培养计划,打造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传艺带徒的技能交流展示平台,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申报相关课题、宣传报道等各项工作;制定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使工作室运行制度化、规范化。
3.教师分类培养
加强教师分类培训力度,积极开发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职教能力和研发能力,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使教师和企业之间进行顶岗实习和工作实践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实施措施如下: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以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机制,实行导师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新进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培养与辅导;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校内业务培训与企业脱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竞争意识,加速教师成长。
4.教学团队建设
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院级课程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教学团队1个。
实施措施如下:全部专兼职教师参加高职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培训,支持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调研考察及与兄弟院校的教科研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建立教师业务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主动开展教学改革、教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14。
表4-2-8-1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经费预算
教师类型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教学名师培养 |
|
5 |
5 |
10 |
技能大师引培 |
|
10 |
10 |
20 |
教师分类培养 |
|
10 |
20 |
30 |
教学团队建设 |
|
5 |
5 |
10 |
合计 |
|
30 |
40 |
70 |
(五)加强共享共赢深度融合,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在原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满足“环境真实性、设备先进性、功能多样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现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条件和效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以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职场环境与氛围建设、专兼结合的项目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等四项内容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从实训基地的定位、规划到设计与实施等各环节切实加以落实。要特别重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实习管理制度,并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积极探索“校中厂”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实施措施如下:制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与合作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确定合作项目;加强实训条件内涵建设,遵循实训教学规律,吸取企业经营理念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学生实习实训成绩考核标准以及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表4-2-8-15。
表4-2-8-1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及经费预算
建设项目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
|
25 |
34.5 |
59.5 |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
|
|
10 |
10 |
合计 |
|
25 |
44.5 |
69.5 |
(六)助力精准扶贫,构建社会服务新格局
1.完善技术服务制度
在校企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校企人才“共育”的专业服务制度、校企“共享”的师资培养管理制度、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共评”的毕业生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措施如下:加强制度建设,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补充并完善各项合作服务制度,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
2.健全科技服务与技术开发平台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主动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当地机电一体化专业继续教育的中心。
实施措施如下:签订行业及校际合作协议,每年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和技术开发,对帮扶院校提供专业及课程资源帮助。
3.助力精准扶贫,服务社区教育
建立“校地联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项目落地引领”的机制,强调以企业为载体,进一步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优势,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实施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教育、科技水平,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科技发展项目,积极培育新型科技产业。着力在地方产业寻找突破口,建立科研试验站或工作室,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围绕新项目选育引进、新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每年培训机电专业师资20人,接收周边企业职工培训100人次,进一步拓展职业培训的范围,积极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达到500人次。
实施措施如下: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选择在专业上有丰富知识的理论教师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负责培训,注重技能培训的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16。
表4-2-8-1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项目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完善技术服务制度 |
|
1 |
2 |
3 |
健全科技服务与技术开发平台 |
|
2 |
2 |
4 |
助力精准扶贫,服务社区教育 |
|
2 |
1 |
3 |
合 计 |
|
5 |
5 |
10 |
(七)探究专业教育新体系,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办学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学科交叉、共建共享、模块设课、分类培养、教研贯通”的原则,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及社会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建立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生物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管理、创业与经营等的高层次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围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设项目研发与设 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生产实习基地实际训练,强化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逐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创业精神与素质,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
实施措施如下: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以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活动,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17。
表4-2-8-1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 |
|
2 |
1 |
3 |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
|
1 |
3 |
4 |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有机融合 |
|
2 |
1 |
3 |
合 计 |
|
5 |
5 |
10 |
(八)开创“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互助模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
1.“走出去”,强化师资国际化培训
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开发具有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国际通用的专业课程;建立海外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外培内引,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完成建设期内每年2人次的培训;服务企业需求,培养并输出高技能型国际化人才;努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尝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坚持在合作中求生存,在交流中求发展,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发挥本土特色和优势资源,扩大教育国际化视野,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2.“引进来”,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校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交流互访及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国际组织全球性和区域性教育合作,以此作为国际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的窗口。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引入并融入教学内容,开发本土化的专业教材,形成与相关产业高端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知识、技能有效融合,具有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推动优质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标准与国际接轨。
3.双向互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18。
表4-2-8-18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走出去”,强化师资国际化培训 |
10 |
5 |
5 |
20 |
“引进来”,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
|
4 |
|
4 |
双向互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
|
|
4 |
4 |
合 计 |
10 |
9 |
9 |
28 |
(九)完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教育教学运行良好
1.建立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科学合理的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脱离学校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排除产生虚假信息的可能,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将衡量高职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企业满意度以及未来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率和影响力,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重要依据。
3.完善质量年报制度
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措施如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生成系统及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系统更新,建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办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评估办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监控办法》,由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课程标准编写以及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完善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教师教学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学校、社会相结合,多种途径并用,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反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19。
表4-2-8-19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建立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 |
|
2 |
2 |
3 |
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
|
3 |
|
2 |
完善质量年报制度 |
|
|
3 |
2 |
合 计 |
|
5 |
5 |
10 |
(十)发挥特色引领作用,促进专业群格局良性循环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链为依托,围绕典型生产环节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优化建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专业群,旨在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体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见下表4-2-8-20。
表4-2-8-2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小计 (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经费(万元) |
||
专业群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10 |
10 |
20 |
合 计 |
|
10 |
10 |
20 |
七、建设进度
具体建设进度见表表4-2-8-21所示。
表4-2-8-2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
建设 内容 |
建设基础 |
2016年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
2017年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
2018年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
体制机制创新 |
成立了有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工作章程,明确了工作职责;初步建立了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分类考试招生政策。 |
预期目标:探索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 验收要点: 1.召开学分制改革试点座谈会; 2.学分制改革试点方案。 |
预期目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完善分类考试招生政策,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初步开展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 验收要点: 1.混合所有制办学体调研报告; 2.分类考试招生简章; 3.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4.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实施方案。 |
预期目标:建成1个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做实校企深度融合,探索职教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验收要点: 1.混合所有制办学体章程; 2.混合所有制办学体运行情况记录; 3.混合所有制办学体运行教学资料。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构建完成,且运行良好。 |
预期目标:规划优质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1.优质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2.优质特色专业建设方案;3.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方案。 |
预期目标:联合行业企业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加快信息化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验收要点: 1.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库1门; 2.引进或开发在线课程2门; 3.推行1个完全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班; 4.全方位参加区域性技能竞赛的获奖证书。 |
预期目标:建成区域优势鲜明的特色专业。 验收要点: 1.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 2申报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 |
课程改革与 建设 |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建成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2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出版教材8本,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效果喜人。 |
预期目标:构建国家、省、学院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与评价体系 验收要点: 1.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2.数字资源共享体系与评价体系。 |
预期目标: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 验收要点: 1.引进并建立1个替代性虚拟仿真系统; 2.引进2套仿真教学软件; 3.专业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 |
预期目标: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验收要点: 1.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料; 2.引进并开发在线课程2门。 |
师资队伍建设 |
现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8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教学能手3人,骨干教师8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53%。外聘教师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技师3名;全系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人次,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参编教材及教辅资料18本。 |
预期目标:制定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创新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验收要点: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实施办法》。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师轮训制度》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
预期目标:引进或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培养3名院级教学名师和8名院级教学能手;制订各项措施,落实学院教师分类培养与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评选管理办法》; 2.《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3.《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4.《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5.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成果展示;6.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批文或证书。 |
预期目标:成立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积极申报并建成1个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 验收要点: 1.《教学名师工作室章程》;2.教学名师工作室成果展示;3.《技能大师工作室章程》;4.技能大师工作室成果展示;5.省级教学团队批文或证书。 |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现有14个教学设备齐全的实验实训中心(室)和两个综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了5个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的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外见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需要。 |
预期目标:初步探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验收要点: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证报告;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之更加满足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模式,确保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 验收要点: 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论证报告; 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相关资料。 |
预期目标:建成1个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证报告;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购置清单。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运行情况记录。 |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 |
每年完成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技能鉴定300人次;以专业技术为优势,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新技术咨询;定期派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到合作单位锻炼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
预期目标:完成年培训劳动力200人次;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制订“社区学院”建设计划。 验收要点:1.建立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 2制定“社区学院”建设计划 3.积极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
预期目标:建成1个校外教师工作室;完成年培训劳动力200人次;改善社区教育模式,建立1个“社区学院”。 验收要点:1.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教师工作室,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 2.举办主题学术研讨会1次; 3.利用优质院校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 4.积极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改善社区教育模式,建立“社区学院”。 |
预期目标:推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建设,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将高职院校建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验收要点:1.积极申报科研项目5项,转化科技成果2项,申请国家专利2项; 2.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 3.完成“社区学院”建设,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
创新创业 |
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初步构建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框架。 |
预期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 验收要点:1.改善人才培养体系;2.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
预期目标:完成学生申报机电类创新创业项目1项。 验收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
预期目标: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验收要点:1.开展创新创业选修课;2.建立创新创业评价委员会。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已派5名专业教师去美国、德国和加拿大进行了学习交流,已初步具备引进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独立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
预期目标:落实2人次国外培训计划。 验收要点: 1.赴国(境)外教师学习交流资料; 2.制定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
预期目标:继续落实2人次国外培训计划;结合国际先进标准开发与之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引进相关专业的国际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推进职业技能大赛国际化。 验收要点: 1.赴国(境)外教师学习交流资料; 2.引进并开发与国际衔接的职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教材、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和教育资源等。 |
预期目标:再落实2人次国(境)外培训计划;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毕业学生海外就业;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验收要点: 1.赴国(境)外教师学习交流资料; 2.海外就业学生情况资料; 3.给“走出去”企业培训的学员名单及海外工作情况资料。 |
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 |
已建成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主开发完善听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 |
预期目标: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 验收要点: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纪要;3.《第三方评价报告》。 |
预期目标: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 验收要点:1.自身撰写的《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第三方撰写的《教育质量年度报告》;3.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4.结合《报告》撰写《整改报告》。 |
预期目标: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验收要点: 1.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
专业群建设 |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高。建立了科学合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职办学特点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成了注重实践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
预期目标:完成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验收要点:1.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预期目标: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引进国家级在线共享课程。 验收要点:1.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2.引进一门国家级在线共享课程;3.制定国家级在线课程建设方案。 |
预期目标: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开发国家级在线共享课程。 验收要点:1.设立核心课程的微信公众号与专业教学资源库;2.建设省级机电类示范专业点;3.探索开发国家级在线共享课程。 |
八、经费预算
本项目建设经费总预算25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150万元,学院自筹98万元,行业企业投入9.5万元。具体建设计划见表4-2-8-22所示。
表4-2-8-2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经费来源与预算
建设内容 |
合计 (万元) |
地方财政 (万元) |
学院自筹 (万元) |
行业企业 (万元) |
|||||||
总计(万元) |
257.5 |
150 |
98 |
9.5 |
|||||||
2016年度 |
2017年度 |
2018年度 |
2016年度 |
2017年度 |
2018年度 |
2016年度 |
2017年度 |
2018年度 |
|||
|
70 |
85 |
10 |
39 |
39 |
|
|
9.5 |
|||
体制机制创新 |
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制度 |
4 |
|
2 |
2 |
|
|
|
|
|
|
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办法 |
2 |
|
1 |
1 |
|
|
|
|
|
|
|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
2 |
|
1 |
1 |
|
|
|
|
|
|
|
探索建立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
2 |
|
1 |
1 |
|
|
|
|
|
|
|
合 计 |
10 |
|
5 |
5 |
|
|
|
|
|
|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0 |
|
5 |
5 |
|
|
|
|
|
|
合 计 |
10 |
|
5 |
5 |
|
|
|
|
|
|
|
课程 建设 |
引进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
10 |
|
5 |
5 |
|
|
|
|
|
|
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 |
10 |
|
5 |
5 |
|
|
|
|
|
|
|
合 计 |
20 |
|
10 |
10 |
|
|
|
|
|
|
|
师资队伍建设 |
教学名师培养 |
10 |
|
5 |
5 |
|
|
|
|
|
|
技能大师引培 |
20 |
|
10 |
10 |
|
|
|
|
|
|
|
教师分类培养 |
30 |
|
10 |
20 |
|
|
|
|
|
|
|
师资团队建设 |
10 |
|
5 |
5 |
|
|
|
|
|
|
|
合 计 |
70 |
|
30 |
40 |
|
|
|
|
|
|
|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
59.5 |
|
20 |
20 |
|
5 |
5 |
|
|
9.5 |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
10 |
|
|
10 |
|
|
|
|
|
|
|
合 计 |
69.5 |
|
20 |
30 |
|
5 |
5 |
|
|
9.5 |
|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 |
完善技术服务制度 |
3 |
|
|
|
|
1 |
2 |
|
|
|
健全科技服务与技术开发平台 |
4 |
|
|
|
|
2 |
2 |
|
|
|
|
助力精准扶贫,服务社区服务 |
3 |
|
|
|
|
2 |
1 |
|
|
|
|
合 计 |
10 |
|
|
|
|
5 |
5 |
|
|
|
|
创新创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
3 |
|
|
|
|
2 |
1 |
|
|
|
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
4 |
|
|
|
|
1 |
3 |
|
|
|
|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
3 |
|
|
|
|
2 |
1 |
|
|
|
|
合 计 |
10 |
|
|
|
|
5 |
5 |
|
|
|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走出去”,强化师资国际化培训 |
20 |
|
|
|
10 |
5 |
5 |
|
|
|
“引进来”,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
4 |
|
|
|
|
4 |
|
|
|
|
|
双向互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
4 |
|
|
|
|
|
4 |
|
|
|
|
合 计 |
28 |
|
|
|
10 |
9 |
9 |
|
|
|
|
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 |
建立教学工作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 |
4 |
|
|
|
|
2 |
2 |
|
|
|
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
3 |
|
|
|
|
3 |
|
|
|
|
|
提高年度质量报告制度 |
3 |
|
|
|
|
|
3 |
|
|
|
|
合 计 |
10 |
|
|
|
|
5 |
5 |
|
|
|
|
专业群建设 |
合 计 |
20 |
|
|
|
|
10 |
10 |
|
|
|
九、预期效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优质特色建设后,成为全省较高水平的优质特色专业,并保证其合理的建设,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教学、培训、科研及区域性、专业性职业教育示范功能。
(一)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起示范作用;在校企合作、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上起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国内外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推行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训室建设方案等输送出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帮助本地高职院校建设同类专业,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成为武威乃至甘肃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每年输送毕业生200人;计划每年接纳800人社会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成为区域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为武威周边地区培训职业教育师资20人;成为立足武威,辐射甘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每年鉴定1000人。
(三)招生就业稳步增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优质特色建设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500人,带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制造类专业群的发展,制造类专业在校学生达到1000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四)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突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优质特色建设后,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平台,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科研队伍和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将提高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测试等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引入国际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标准和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带动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分享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发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六)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院“一体三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对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更灵活,合作育人、合作共建、合作培训、合作开发的机制成果显著,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发展型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就业率和
- 上一篇: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任务分解和进度表[ 06-21 ]
- 下一篇: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