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9日 点击数:1,226 字号:【

浅析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

能源工程系  侯舵

2017年9月

2017年7月16日至21日,我与能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黄文源、农村能源教研室主任张昊参加了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NACG专业人才认证办公室在青岛主办的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培训会议,培训会议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覃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院长张明耀、海尔学院教师赵秋玲、邢广陆、李峰、尹晓霞等从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高职课程改革新探索、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主题,全面剖析了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诊改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拓宽了思路,学习到更多经验办法。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就我所学习到的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方面的内容做一总结。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下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流意识是以“校企合作”为主题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双主体多元化合作教学”的形式体现,其办学模式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于职业岗位和社会的需求,校企双主体多元化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而且是一种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体现竞争力的必然发展之路。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1.订单培养模式。根据学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专业和领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

2.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3.见习模式。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5.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二、有效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

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有效率:较少的教学投入获得较多的教学产出。

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或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教师积极健康的专业发展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等。

有效应:课堂教学创生了积极的延伸效应,表现为师生双方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以及生命意义的生成与构建。

(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成效的测量,通过评价记录课堂情况,使教师准确知道教学状态、教学中的不足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成长。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指标不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或上课用心不用心,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知识掌握得好不好。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党组2016年重点工作年中总结推进会中说,要以质量为纲,把责任落下去,把标准建起来,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评估工作,推动教育事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一)诊断与改进

“诊断与改进”是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为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指(座)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实现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

(二)诊断与改进的主要任务

1.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程、全要素网络化的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常态化建设与应用,强化数据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

3.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将质量内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意识。

四、专业群建设实践与思考

2006 年,教育部、 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 100 所示范院校中选择 500 个左右的专业 (群)进行重点建设,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专业群建设就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高职院校专业群指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背景、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代表着高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所高职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决定了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核心专业。专业群结构是建设的核心要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

专业群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2.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3.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4.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条件建设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应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领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

在专业群自我诊改体系方面,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开展项目建设过程的决策、组织、监控与自我诊改活动。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将用人单位、专业评价机构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构建“并列双闭环”人才培养自我诊段、评价、监控体系。以“自我评价”为“环一”,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评价为“环二”,共同组成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诊改和评价。

经过近一周的培训,我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课堂组织中应广泛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更好的为我系教学工作服务。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