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教育研究院对正在进行的本年度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概括,归纳出2016年十大教育关键词,以把握时代脉搏,助力教育发展与改革。
关键词:教育发展新常态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发展阶段新常态,是指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进一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
“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新常态”从经济角度讲就是指经济运行和发展要遵循它的内在规律。新常态下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强迫、灌输、高压的育人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教育GDP(国内生产总值)”目标的考核方式,把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学校要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正逐步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以城镇教育为主。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文明形态必然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教育向现代工业文明阶段和后工业文明阶段教育转型。随着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智能教育成为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并逐步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使我国的教育能更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解决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
关键词:创新教育以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养提高
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与机制,是指以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为特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教育。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关键词:协调教育内部有机统一并与外界良性互动
协调教育是一种良性或理想的教育发展状态,指构成教育发展的诸因素合乎规律的变化,其形成的结构有机统一并与外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处在良性互动状态。教育的内部结构能够有效支撑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教育系统能较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良性状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中国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的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不同教育类型的协调发展,以及教育投入与教育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关键词:绿色教育教育发展新理念新机制
绿色教育是指一种教育发展理念与机制,一方面指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倡教育要追求教育质量的“绿色”,不能“唯分数论”,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指注重生态教育,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绿色教育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通过教育丰富每一个生命,就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绿色教育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是由“重教到重学”,再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
绿色教育应该把生态教育编写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背景文化的濡染,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倡导使用环保教材、师生摄取绿色食品、供给卫生水源、校园建筑使用环保材料、校园使用环保汽车等,用学生生活周边的事例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的生态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下去。
关键词:开放教育拓展教育发展巨大空间
开放教育就是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国际化,拓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空间的一种教育发展理念,它一方面是指奉行互利共赢的教育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另一方面是指坚持对民间开放,利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简政放权”给第三方教育机构,推动教育高水平、高品质的发展。
开放教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对外开放,第二个是对民间开放。对外开放即对国际开放,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走出去,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教育理念、内容与人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对民间开放则是指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利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第三方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共享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共享教育是指要用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精准扶贫,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旺盛的需求和对多样化教育的迫切渴望,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共享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均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资源的均衡包括地段教育资源均衡和学段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只有均衡发展,教育成果才能普及大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享,才能增进每一个人的教育福祉。
关键词:教育质量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教育质量”这个关键词在未来会成为“热词”,并不在其本身的定义,而是由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趋势所决定的。“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十三五”期间,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在保障教育公平同时,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同时让更多贫困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十二五”时期开始重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之后,“十三五”时期更加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教育质量,让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互联网+教育”是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其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
据《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统计,截至2015年11月,2015年在线教育的总融资同比增长61.4%。“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让教育内容持续更新、教育样式不断变化、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教育法治是通过对教育关系、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的协调、规范和引导,以保障教育秩序,达成教育目的的一个实践过程,是指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使教育在法律规范的作用下进行,法律规范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有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才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洪宇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