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维进路

作者: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数:189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2]。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优化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举,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推动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对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显著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3]。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党中央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消除职业教育社会偏见、强化优质技术技能教育供给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分别从办学定位、治理水平、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9个方面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工作提出具体标准。截至2023年6月,在实践层面,通过合并转设、独立升格等方式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已达34所,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如何推动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还有待深入探讨。职业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应用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进路。

一、人才培养之维:坚持优才供给构建职业本科教育的标准范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论述、一体部署,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体系,关键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一)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的紧密度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主题,强化职业本科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支撑的关键是专业建设是否紧密对接产业,是否为产业培养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2022版《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共设置十九大类,247个职业本科专业[4],基本涵盖了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各行业大类,但在具体专业布局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还应有所侧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职业本科教育应该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置专业,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专业建设,以新兴产业为基准面向,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设置和建设职业本科专业。此外,要聚焦未来产业布局职业本科专业。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注重前瞻性、引领性,积极面向未来产业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标准。2023年8月,工信部等4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5],职业本科教育应该以此为重点,紧紧围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布局专业。

(二)增强课程建设与技术对接的紧密度

高水平课程建设是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根脉。高职本科课程建设,应该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还是技术教育,应遵循“产业分析—岗位分析—技术分析—课程分析—实施反馈”的课程开发思路[6]。有学者提出了“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职业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和建设思路[7]。为此,一方面,要紧密对接岗位新技术,以新技术为逻辑起点,聚焦岗位需要构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最终形成课程,这将极大提升课程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实现新技术向课程的快速传导,高水平职业本科课程建构要紧跟技术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快速更新,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不滞后于产业。

(三)增强教法改革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紧密度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启动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将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本科教育理应承担培养现场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在职业本科教学中要紧密对接工作过程,实施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行动导向的教法改革。按有关学者的观点,职业本科教育首要属性是职业性,基于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以技术为牵引、以产品为载体”的内容属性,教学方法应遵循行动导向的理念[7]。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法改革的依据,即紧密对接岗位需求而设定能力目标,将能力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当前,关于职业本科教学的能力目标尚无定论,但大致有几个讨论的层级: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职业技能目标,另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岗位职业能力,还有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综合职业能力。借鉴诸种观点,有学者还提出了职业本科教育的三层能力模型,即核心层级为职业道德,中间层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方法能力,外层为可持续发展能力[7],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依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形成职业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框架,高标准构建职业本科教学方法,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必须牢牢坚持以行动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的模式,坚持“项目化”教学、“产品化”实操、“竞赛化”实训和“实战化”考核。

二、产教融合之维:坚持路径创新推动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教育、科技、人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是这种支撑力量的重要一极。作为以就业为导向、靠近产业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将深度产教融合作为自身的内在基因。职业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载体、新路径,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紧密对接,以路径创新推动形成职业本科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一)机制融合:创设中国特色校企合作的高阶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痛点在于没有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得利的产教共同体,创设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准校企合作铆合点,推动产教融合的机制融合,这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予以推进。宏观层面,要抓好国家促进产教融合有关政策的高质量落地。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50个左右,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万家以上,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这为职业本科教育实施高水平产教融合提供了优渥的宏观政策基础。中观层面,要发挥好产教融合城市和产教共同体的作用,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已启动在具有较强的经济产业基础支撑和相对集聚的教育人才资源的城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目前已公布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此外,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由一个产业园区、一个职业院校、一个企业共同牵头建设,这无疑为职业本科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创设提供了新契机。微观层面,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建立实体化产教融合载体,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特色产业学院,与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开放性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抓手,进而形成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机制。

(二)人员融合:组建深度共融的双师队伍

组建深度共融的双师队伍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成为落实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先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大于50%。该方案对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准入、培养、配置、培训、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具体安排,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的方案,但也适用于职业本科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依据实际,创新校企师资深度共融的落实机制。从载体看,职业院校可将校企共建的特色产业学院作为师资共融的平台,特色产业学院教师由院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训在校内进行,拓展实训和专业实习、见习在企业进行,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校企双方教师将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从项目看,可以通过开设企业订单班的方式,将校企师资黏合起来,共同深度参与订单班教学全过程,作为一个教学共同体让院校和行业企业师资进行深度合作和共融。

(三)技术融合:实现新技术的快速传导

当前,职业教育的普遍弊病就是教学和产业新技术相脱节,各产业技术革命日益演进,但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脱节。职业本科教育要着力解决产业新技术向人才培养的快速传导问题。从技术源头上看,应该在校企深度产教融合框架下,一个专业群联合一个龙头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源头技术创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为高校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支撑。要通过订单班、特色产业学院等途径,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引入教学,实现新技术向课程教学的及时融入。从转化方式看,要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项目化资源,以“工程训练”替代“课程作业”,校企联合建设以基础素养、工程实践、产品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从转化载体看,校企共同开发新型教材应该是职业本科院校新技术快速传导的一个着力点,关于职业本科教育新型教材建设有学者建议要凸显四个新:一是技术新,校企共同围绕最新技术开发教材,将稳定的创新技术第一时间转化为教材;二是标准新,将企业用人标准、技术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培训认证标准第一时间转化为教材;三是资源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四是形态新,采用活页式教材的形式,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材,并随时更新,体现教材内容的灵活性[7]。

三、应用科研之维:坚持应用导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一流的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职业本科教育兼具应用属性和职业属性,在担当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重要使命的过程中,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紧紧聚焦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应用导向、需求牵引、产业特色开展应用科研,要着眼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取得新突破。职业本科院校的技术研究要和普通研究型大学、理工科大学的基础研究、工程研究形成呼应,逐渐形成高校科学研究“三驾马车”的重要一极。

(一)面向产业需求:助力技术研发

职业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贴近产业是其显著优势。因此,面向产业需求助力技术研发是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应用科研的基本导向。一方面,校企共建高水平的应用研发创新平台。职业本科院校可以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共建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出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和产品,切实提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能力,研发中心应聚焦应用技术和工艺前沿,为产业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推动教学与研发深度融合。应用科研工作必须和教学融合才能体现其生命力,要实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反哺。这就需要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实现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融合发展,形成“企业提需求、科研解难题、成果进课堂”联动模式;还需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科研机构与教学单位一体规划、融合发展,推动平台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促进应用研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汇。面向未来,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积极布局硕士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学科点建设与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统筹机制,围绕学科建设布局,结合职业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谋划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

(二)面向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转化

市场是新技术新应用萌发最肥沃的土壤,面向市场的技术研发才最具活力。职业本科院校应用研发应该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快速技术转化,这既是科技创新的需要,更是新技术向教学快速传导的需要。一方面,应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前沿应用技术研发。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前沿应用技术研发需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学校优势专业,聚焦重点发展的优势领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就当前而言,职业本科院校应紧紧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面向实体经济建设,重点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新材料与新能源、绿色与碳中和、数字经济等重点研究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研发,通过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夯实职业院校在应用研发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应用科研评价体系。要通过科研评价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全链条支撑体系,重点强化科研业绩分类评价,细化侧重点不同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标志性成果政策引导体系,加大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国家战略需求作出贡献等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此外,还应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中的权重,还应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应用技术研发投入产出新机制。

(三)面向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职业本科院校应以关键工艺研发为重点,在事关国家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要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开展技术攻关。要坚持应用导向,对接所在区域产业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品化的全流程研究,加速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此外,还应突出产业导向,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集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或共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要突出问题导向,着眼行业痛点难点,整合校企资源,以“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开展有组织科研。另一方面,要聚焦国家需求开展技术攻关。职业本科院校应该以更大的历史主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和工艺攻关,为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此外,建议国家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置模式,在优质职业本科院校设置一批国家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社会服务之维:坚持精准嵌合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和可及性更明显,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必须牢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聚焦新业态开发新专业,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化技能人才供给,推动高质量就业。应主动融入、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高水平、强辐射,建立无边界、智能化、高品质的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服务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贡献度。

(一)聚焦新业态开发新职业新技能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更注重新职业新技能开发,实现更高层次的引领性技能培训。一方面,要建好新技术新技能培训中心。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培训中心的定位和目标,根据地方需求和学校优势聚焦某一新兴产业或技术领域,确保培训内容紧贴市场需求。新职业新技能开发还必须结合产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培训中心还要引进业界专业人才、技术专家担任讲师,提供实际项目实践机会,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形式面向新业态新职业开展新技能专项培训,比如面向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其他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发系列化、精品化培训项目,为企业新入职和在职人员提供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设备开放共享,形成势能集合体,助推企业业务升级、降本增效,动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发展变化。从形式上,要开发新职业培训教材、课程和职业培训包,组织开展新职业培训和新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内容要贴合实际工作场景,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聚焦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支撑。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必将会在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一是要切实增强职业本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强化职业本科教育与乡村振兴系统耦合的协同性,构建同乡村振兴需求相适应、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本科教育结构,这有助于适应类型定位特征,满足不同群体对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11]。二是要建立职业本科院校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机制。农村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短板。以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为表征的乡村,农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建设基层农技人才队伍遭遇结构性短缺难题[11]。必须紧扣面向乡村产业的“技能培训、孵化创业、带动增收”三大环节,开展面向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还必须基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形态打造“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服务数字乡村的投资、建设、运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三是需通过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助力共同富裕。常态化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培训,应该成为职业本科院校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的主要思路。此外,还应围绕共同富裕主题,在乡村振兴政策研究、乡村治理、乡村规划咨询等领域实现校地联动,打造乡村振兴高端智库。

(三)坚持面向人人助力公平就业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前提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点,推进面向人人的公平就业是一个关键,基于职业教育的“兜底性”价值,职业本科教育可以在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助力该进程。一方面,要面向农村助力公平就业。据教育部统计,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职业教育有力促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职业教育也是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13]。在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要通过服务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地区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供给,应面向农民工等特殊人群,根据不同学员特点开展职业规划和技能指导,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新型农民群体不断壮大,推动解决农村产业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问题。另一方面,要面向城市边缘人群开展有效职业培训,促进其再就业。面向退役军人等各类转岗人员,定制技术培训项目;面向下岗失业、城市低保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此外,通过建立社区学院等方式,紧密围绕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开发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吸引更多社区和市民参与学习,不断扩大培训学习的覆盖面。还应改进项目实施和技能培训方式,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实效性。

五、国际合作之维: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立足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大力构建世界技能共同体,势必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汇入关键力量。长期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坚持开放共享姿态,坚持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积极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致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教育力量[13]。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在更高层次和平等视角下开展职教国际合作、参与职教全球治理、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提供史无前例的契机。

(一)促进全球职业教育互联互通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较于专科及以下层次职业教育应该具有更鲜明的国际视野。以往由于办学层次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和境外高水平应用型和职教类高校交流合作过程中遭遇鸿沟,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与国际高水平院校开展互动合作,在底气上更足、机制也会更顺畅。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夯实国际化办学的基础。要积极开展与世界知名院校、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的合作,尤其是要加强与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构建多元立体的全球交流网络,稳步提升境外优质资源引进质量。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也是强化国际化办学基础的重要方面,需要大力引进境外优质人才及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参与境外培训及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要提升职业本科专业具有境外研修培训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牢牢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稳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专业留学生招生规模,持续支持师生境外交流学习,加大全外语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开拓多元渠道提升师生国际化素养。需要积极联合境外院校,举办线上讲座、合作课程,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开辟新途径,积极支持职教本科生在校期间赴境外交流、学习。要积极发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条件成熟的职业本科专业要加强与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积极探索构建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机制。

(二)推动全球技能开发体系构筑

推动技能开发、促进公平就业是职业教育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支撑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让中国更有底气参与到全球技能开发体系建设中,并充分把握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全球影响力逐渐扩大等有利因素,善于通过“两个结合”推动全球技能开发体系构筑。一方面,要通过“院校+企业”走出去推动全球技能开发体系构建。要联合知名企业建好“鲁班工坊”等形式的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要形成统一的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标准与运行模式,并开展好应用和推广。在此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要与头部中资企业共同扩大海外影响力,提升院校对民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中文+职业技能”推动全球技能开发体系构建。职业本科院校要利用好中国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尤其是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历史潮流,积极响应教育部“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项目,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以汉语语言培训为纽带,着力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急需和中资企业急需的“中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引领全球职业教育标准建构

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也让中国职业教育在参与全球职教治理、引领全球职教标准建构方面更有底气。首先,职业本科院校要加强全球职业教育创新研究。全球教学形态、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正快速演进和迭代,职业本科院校要聚焦世界产业前沿,创新教学机制,构建产教双环联动的项目驱动体系、校企能来能往的高端人才体系、成果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还应引领国际职教发展动向,一体设计现代学徒、工匠精英、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打造为制造业系统储能、赋能、增能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新生态。其次,要加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合作,积极主导国际职教平台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有关机构是引领全球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主要机构,有条件的职业本科院校要加强和该机构及其在亚太地区分支机构的交流合作,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等方面有所作为,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在促进教育公平、终身学习和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示范引领。再次,应该积极主导或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有条件的职业本科院校应该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编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评价、信息化建设、专业建设等标准,构建衔接有序、国际领先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牵头研制的职业教育国际认证“深圳协议”已有积极进展,有望为世界职业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标准”,在促进教育公平、终身学习和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示范引领。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作者:张平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