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机制

作者: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数:297 字号:【

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1]。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它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竞争力等多个方面。职业本科大学办学定位明确指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大学相比,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聚焦于实用性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普通本科大学则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综合素质教育,而职业本科大学在保持一定学术基础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实用技术研发以及标杆示范性的专业建设。不仅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还关注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己任。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职业本科大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为职业本科大学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促进其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联动机制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这些机制,可以推动职业本科大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生成机制

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主要源于内部自组织动力、外部他组织动力以及内外交融产生的共组织动力。动力机制是指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社会手段和措施[3]。这些动力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推动着职业本科大学不断向前发展[4]

(一)自组织动力:教育理念、目标等内部元素的互动与激发

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深受自组织动力的影响,这一动力源于多个重要因素的相互作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教育条件、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共同构成了自组织动力的核心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

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是职业本科大学发展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条件的完善、教育过程的顺畅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5]。教师的职业情感、办学理念、精神信念等都与教育理念紧密相通,共同塑造了职业本科大学的教育风貌。明确的教育目标在自组织动力中起着激励和导向作用。它不仅影响着教育理念的实现深度,还关系到教育方向的明晰度、教育条件的完备程度以及教育过程的顺畅度[6]。因此,职业本科大学应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面规划并落实教育目标,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方向的明确性为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比如,管理者应树立清晰的办学思路,注重城乡均衡发展,改变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取向。同时,教师也应纯化教风,关心来自农村或选修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完备的教育条件是职业本科大学发展的基础保障。这包括校内的师生资源和校外的规章制度、教学设施等。只有确保这些条件的完备性,才能为自组织动力的生成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过程的畅达度是自组织动力生成的关键环节。职业本科大学应注重日常教学的规范性、统筹教学理念的落实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的丰富性[7]。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和顶岗实习教学的科学性,以确保教育过程的顺畅和高效。教育质量的优劣是自组织动力生成的后续保障和外在表现。它通过学生的就业观念、创业意识、文化思想素质等多个方面来体现。因此,职业本科大学应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他组织动力: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引导与推动

他组织动力是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外部驱动力。他组织动力的生成在职业本科大学组织的发展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多个元素,如道德规范、经济基础、政治气候等。这些元素以职业本科大学组织的协调发展为轴心,相互作用、相互匹配,共同产生一种推动力量。经济基础是他组织动力生成的首要因素。产业类型、市场规模和就业结构等子因素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职业本科大学的需求和供给。政治气候为他组织动力的生成提供了政策保障[8]。各级政府或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条令来引导和规范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为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9]。舆论环境是影响他组织动力生成的重要外围因素。社会舆论对职业本科大学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和教育选择。通过加强舆论引导,改变社会对职业本科大学的偏见和误解,有助于形成有利于职业本科大学发展的社会氛围。道德规范在组织动力生成中起着伦理方向的作用。职业本科大学旨在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精湛职业技能的人才。文化类型是制约他组织动力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水平作为组织动力生成的催化剂,在推动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职业技能和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职业本科大学组织应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共组织动力:内外元素的交融与整合

组织动力是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综合驱动力。这种动力是自组织动力和他组织动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在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元素和外部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通过内外元素的交流与整合,可以产生一种更加强大、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10]。这种动力不仅可以推动大学内部的改革和创新,还可以促进大学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共组织动力的学术化论述在于,它强调了内外元素的交融与整合对大学发展的综合驱动作用。这种驱动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替代,而是通过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作用方式,产生出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动力。这种动力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够推动大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领先性和竞争优势。

(四)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路径拓展

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需要从需求、条件、评价和创新四个层面进行路径拓展。通过满足多元化需求、保障条件支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鼓励创新实践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推动职业本科大学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需求层面是动力机制运行的基础。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学生需求、行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来展开。为了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求,职业本科大学应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1]。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条件层面是动力机制运行的保障。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源投入、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等条件支持[12]。因此,学校应努力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13]。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层面是动力机制运行的导向。职业本科大学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学校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同时,评价还可以激励学校和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创新层面是动力机制运行的核心。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大学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创新,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4]

二、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推动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构建和拓展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斯哥特(Scorrt)认为,共生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和生理上彼此平衡的状态[15]。这一机制以“和谐共生”为目标,旨在理顺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招生就业机制等多重内部运行机制的关系,确保大学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16]

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共生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共生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共生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这些理论基础为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17]。首先,是共生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共生原为生物学概念,描述了不同生物之间共同生存的现象[18]。在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中,共生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将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视为共生单元,他们之间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科研合作等活动形成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共生系统[19]。其次,和谐共生的理念是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和谐共生强调的是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即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这种理念与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因为职业本科大学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特色的新型教育机构,其发展目标就是要培养既具有职业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共生环境的优化是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一)办学机制:强化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提升适应性与创新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简称“三教”)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简称“三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办学机制。这一机制,深深根植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之中,既彰显了大学的适应性,又体现了其不懈的创新追求。大学在构建办学机制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保持高度关注。这种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便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专业的调整与课程的更新,不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而是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特点后做出的明智抉择[21]。与此同时,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职业本科大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里,学生被鼓励去挑战传统,去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升。而这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宝贵人才。办学机制的构建,还体现在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上。职业本科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模式,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更为大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实践机会。在职业本科大学的办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调整也始终贯穿其中。通过不断的评估和改进,大学确保其办学机制始终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这种永不停歇的追求和完善,正是职业本科大学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机制: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

职业本科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治理体系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高质量生态体系,它涵盖了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以及治理文化等多个要素,并体现出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和智能化的特点。然而,在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职业本科大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治理决策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内外融通存在障碍、治理制度难以适应职业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治理文化受到行政文化的束缚等。为了优化现代化治理体系,学校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以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的院校研究治理理念,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其次,优化多元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结构,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再次,完善职业本科学校的治理制度体系,规范各项治理行为;最后,打造具有职业本科大学特色的治理文化,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22]

管理机制在职业本科大学的高效运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学术视角出发,构建管理机制时,必须聚焦于管理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职业本科大学的语境下,管理流程的科学与规范是高效运行的基石。大学应致力于建立一套逻辑严密、操作便捷的管理流程体系,以确保从教学到行政,从科研到学生事务等各项工作均能井然有序地推进。这种流程的优化不仅要求大学对现有管理实践进行深入反思,更需要借鉴前沿的管理理论,以实现管理流程的最优化。与此同时,管理效率的提升是管理机制优化的另一重要维度。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如信息化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大学能够显著提高管理决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更能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评价体系的完善则是管理机制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全面、客观且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以及管理绩效进行准确评估。

(三)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机制是职业本科大学的核心任务。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时,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大学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3]。同时,大学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拓展学生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24]。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需要大学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大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25]

招生就业机制是职业本科大学与社会对接的重要桥梁[26]。在构建招生就业机制时,应注重完善招生政策、提升就业质量,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完善职业本科学位制度[27]。大学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和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同时,大学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意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满意度。此外,大学还应积极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招生就业机制的完善需要大学深入研究招生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招生政策和就业服务策略,大学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三、 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联动机制

职业本科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区域社会的紧密融合。通过构建与区域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大学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同时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这种协调发展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进程,也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职业本科大学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还应积极拥抱多元文化,借鉴并融合各方优秀教育资源,以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文化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联动发展:构建适应性教育模式,实现有机融合

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而复杂,彼此在多个层面相互塑造、共同演进。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本科大学不可避免地融入区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之中,其均衡发展不仅体现了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职业本科大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的资源供给与环境保障,特别是职业本科大学,其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更加依赖于区域社会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平台。因此,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职业本科大学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职业本科大学的均衡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传承优秀文化等方式,职业本科大学为区域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新力量。其均衡发展不仅提升了教育自身的质量与效益,更为区域社会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关联性要素来实现的,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和政策等。这些要素在二者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是职业本科大学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投入要素,也是二者发展成果的体现。通过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合理配置,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得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的联动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种适应性教育模式,该模式旨在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还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及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中。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大学应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变化。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大学可以明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技能要求,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与区域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本科大学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提高其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还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确保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最后,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中,职业本科大学应主动与区域社会各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教学案例,还可以为区域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体现在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职业本科大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要求,而职业本科大学的均衡发展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者共同推动着区域的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职业本科大学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职业本科大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职业本科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要求职业本科大学实现均衡发展。这包括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专业结构的均衡调整以及教育质量的均衡提升等方面,以确保职业本科大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职业本科大学的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职业本科大学通过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在推动产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职业本科大学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等方式,与区域经济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的集群发展,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28]

职业本科大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使命。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本科大学需紧密对接其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助力经济转型。首先,应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撤销或改造过时专业,增设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注重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实际需求,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支持;最后,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的转化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技术合作交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入创新发展新活力。

(三)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

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共生发展互动机理。文化共生,作为这一互动的内在动力,既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可能性,又揭示了其不确定性。这种共生状态不仅仅是双方互动的终极目标,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文化功能理论的观点相互呼应。深入探究这一共生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发现它源于文化内部的驱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压迫力共同作用。这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推动文化共生的强大力量。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发展的不懈追求,源于对满足需求的渴望。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其基础在于满足城乡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城市和乡村,因其功能与社会身份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责任范畴。因此,推动区域社会的整体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和乡村的利益,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区域社会的文化共生为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种共生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职业本科大学的成长与发展。区域社会的发展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本科大学的课程设置、人才结构以及学校规模等方面。同时,职业本科大学也通过其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回应了区域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它不仅为区域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还促进了城市和乡村文化的各自繁荣与发展。这种互动与共生,使得职业本科大学与区域社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最终,从文化共生的角度看,职业本科大学通过塑造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身份,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社会的文化共生。这种身份认同超越了城乡的界限,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了城乡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

在区域发展的综合体系中,文化不仅是精神内核,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职业本科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理应与区域文化形成紧密的联动发展关系,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大学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校园景观,营造特色教育环境。同时,将地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注重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大学还需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播,并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等密切合作。在弘扬地域文化时,也要注重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引入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提升教育内涵和资源,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四、 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关系分析

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回顾过去,职业本科大学的办学治理始终遵循着适应社会发展、规范各方行为、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实践逻辑,展现出办学与治理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协同共生之路。然而,审视当前现状,我们发现办学治理过程中仍存在治理理念不明确、治理主体不紧密、治理制度不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构建协作共赢的组织架构,并制定共同治理的制度,从而构建起一个“自治性、协同化、紧密型”三位一体的办学治理框架,以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实践的稳步发展和提升[29]。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大学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生成机制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内部运行机制确保了大学内部管理的高效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外部联动机制则增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一)动力生成机制:激发内外部元素的活力

动力生成机制是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它涉及自组织动力、他组织动力和共组织动力三个层面。自组织动力源于教育理念、目标等内部元素的互动与激发,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组织动力则来自政治、经济等外部元素的引导与推动,为大学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而共组织动力则是内外元素的交融与整合,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内部运行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内部运行机制是职业本科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办学机制方面,通过强化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提升大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管理机制上,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和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大学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人才培养机制则聚焦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的需求。而招生就业机制则通过完善招生政策和提升就业质量,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大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30]

(三)外部联动机制: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联动发展

外部联动机制是职业本科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与区域社会的联动发展,构建适应性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与区域文化的联动发展则能够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外部联动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本科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还能够促进大学与所在区域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作者:冯东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