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知识基础、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

作者:邓小华、黄婷婷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1日 点击数:147 字号:【

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2年3月,教育部已批准建设33所职业本科学校。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心在专业(群)建设,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制度化工作并没有进入其议事日程,职业本科学校要面向特定职业培养学士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就不能忽视学科建设,毕竟,“高校的学科特色,反映了高校最为本质与核心的特征”。《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学位办[2021]30号)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教育部在颁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时,应明确专业归属的学科门类”。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科在职业本科学校办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是出于对普通本科大学的模仿,还是从职业本科学校使命出发的自觉意识,新升格成立的职业本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将学科建设列入了大学章程之中,如《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章程》和《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章程》就明确提出“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章程》强调要“打造优势学科”。由于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本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学研究、课程模式等方面均有着明显区别,其学科建设不能遵循相同的逻辑思路和组织模式,需要在同时彰显职业教育基因和大学属性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身的学科建设范式。

一、技术科学: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

一般而言,学科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育的科目。在学科建设的话语体系中,学科即科学(广义上的科学,泛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分类,由科学研究而生产的知识是学科的根基,在学科建设中确定学科方向、遴选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团队和学术梯队、成立或调整学科机构等一系列活动都必须遵循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职业本科学校究竟建设什么学科以及生产什么知识呢?这是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学科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技术学科: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选择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选择,职业本科学校应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科进行建设呢?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提出按高校分类的逻辑进行学科选择。“研究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所对应的主要是基础学科,应用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应用性,所对应的主要是应用学科,以此类推,职业技能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所对应的就应该是职业学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既然应归属于职业技能型高校,那么职业学科就是其应建的主要学科。”职业学科是什么呢?“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成果解决职业岗位中关键问题的学科。”应该说,这种旗帜鲜明地提出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问题对于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有关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选择及其依据之观点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涉及到大学学科选择的依据问题。高校类型并不是学科选择的唯一依据,一所学校选择什么样的学科,至少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学科发展前沿,三是学校类型定位及其学科建设的资源禀赋。研究型高校通常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由于历史传统和条件不同,文理优势类研究型大学偏重基础学科,工科优势类研究型大学偏重应用学科。偏文理的应用型高校(如师范类、语言类高校),往往是以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为主,偏工程的应用型高校(工科类、农林类高校),则以计算机、材料、机械、农学等应用学科为主。因此,不能笼统认为研究型高校主要建设基础学科,应用型高校主要建设应用学科。其次,涉及到学科分类及命名问题。本文认为没有必要为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发明一个新概念——职业学科。学科作为科学的分类,与具体的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不存在“职业导向”的说法,如果强调利用技术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关键问题,不就是技术学科吗?“职业本科教育凸显学术性的关键是进行技术学科建设”,毕竟,“技术要素是职业本科的立身之本”。而且,技术学科的概念比职业学科能够更准确表达知识的类型,也更容易让学术共同体接受。

技术学科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第一,从科学性看,技术学科涵盖人类的所有技术领域,既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等硬技术,也涵盖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管理技术、音乐技术、护理技术、设计技术等软技术,是按照一定规则对技术知识的分类。另外,“技术自身在两个方向上分叉:它们被大学中其他领域的基础研究所使用,并与之互动,这样就强有力地支持了学术发展;它们对商业技术有意义,可采用作为副产品的公司、专利许可或研究伙伴的形式”。显然,职业本科学校主要建设对商业技术有意义的技术学科。第二,从教育性看,技术学科为职业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相关的抽象知识,选择技术学科符合职业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本科学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亦即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获得足够的技术知识,并具备创新性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技术学科负责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抽象知识,从而养成他们在职业岗位上的专业性或不可替代性。第三,从学科关系看,技术学科是一个与基础学科、工程学科相对的学科类别,基础学科重在通过基础研究发现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学科旨在通过基础学科的应用或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抽象发明改善技术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工程学科是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工程实践互涉的结果,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直接的理论知识。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都属于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作为一种学科类型(而不是学科门类),其实质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技术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

学科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学科建设必定建立在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离开了知识,作为组织或制度的学科,抑或作为权力的学科均不复存在。科学是学科的前提,没有科学,就没有学科,技术学科的合法性根基在于技术科学,技术科学的繁荣是职业本科学校建设技术学科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技术学科建设是依托技术科学研究而进行的,“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管理中更为实在、更为自觉的行为”。职业本科学校需要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把技术学科建设嵌入到有组织的技术科学研究之中。

技术学科是对技术科学的分类,技术科学为技术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如果说“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那么技术科学就是本科职业教育系统的实质的核心。“职业本科教育脱离不开‘技术’,而只有回归技术知识本身,才能打开职业本科的‘技术黑箱’。”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视角看,职业本科学校是从事高深(与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相比所具有的高深性)技术知识传播和创造的场所。职业本科学校不只是向校内外学习者传播技术知识,也要生产技术知识,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推动技术科学之发展和繁荣。从实践论高等教育哲学视角看,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教育,而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性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技术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决定了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要在技术知识的企业实践转化中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本和市场优势,进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技术科学分类的框架下有组织地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是技术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

技术科学是与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可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综合)同一范畴的概念。职业本科学校以技术科学为主,但不排斥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的研究,需要在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应用的逻辑,系统构建技术原理知识,并开发可供直接使用的技术实践知识。”与基础科学不同的是,技术科学这一概念“假设了实践的首要地位,科学家与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都集中参与了干预、谈判和构建的实践过程。而且,与一些更为传统的科学—技术关系观点(如邦格的应用—科学的观点)相比,技术科学的观点凸显了物质的重要性,即物质的人工物、相互作用和流程。最后,这一方法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日益被称为‘大科学’(big science),因此,它已经获得了(它确实获得)产业组织的形式”。技术科学及其产业化的事实和前景为职业本科学校从事技术学科建设提供了最基本,也最有说服力的辩护。职业本科学校重点聚焦技术开发,强调运用技术原理开发新工具、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等,而关于技术领域中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新工艺开发的知识构成了职业本科学校技术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也是职业本科学校技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双重服务: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不是无条件和排他性的行动,不能秉持“大学是不关心真理的效果和用处的”之理念。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强调成果的可计算性和实用性,是由一种“源于社会的‘真实’问题所带来的持久动力和高校履行其全部社会责任的需要”所驱动的自觉行动。这种可计算性和实用性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效应的服务企业技术进步,二是作为教育效应的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企业增加人力资本需求进而重塑新动能的重要机制。”而学科建设恰好在企业技术进步与职业本科学校专业建设之间架设了沟通互动的桥梁。

(一)服务企业技术进步: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社会效应

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应在科技研发上更进一步,要致力在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方面作出贡献,从而通过技术知识生产和转化赢得竞争优势。《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发[2021]1号)明确规定职业本科学校应“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解决生产一线技术或工艺实际问题,形成技术技能特色优势”。对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进步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技术进步不可能仅仅依靠从使用技术的经验中获得的技能,还需要依靠由受过正规训练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团队通过‘研发’(R&D)过程才能设计出产品和工艺”。职业本科学校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即从创意构思到样品设计与开发、试生产、批量生产及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内容的技术研发服务。

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其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研发人员方面,中小企业研究人员仅占到所有类型企业研究人员总量的41.1%,比大企业低17.8%。中小企业自办研发机构中,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机构人员占机构人员总数的10.2%,高学历创新人才相对匮乏。产出方面,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项目总数的68.8%,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量的32.9%,仅为大型企业的一半”。导致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的平台、资源和规模难以吸引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第二,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存在的风险使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从而不能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第三,未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实质性的互惠互利型合作关系,而一般性的合作中,研发人员往往以申请专利为目的,忽视了对成果转化及其效益的考量。在助力中小型企业破解这些难题中,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可以发挥突出作用。

从社会影响力角度考察,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成效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而在于为企业提供了多少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研发服务。职业本科学校虽然强调职业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做低水平的研究,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科研是类型上的差异,而非水平上的差异。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重点攻克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重在与企业、行业的个别化需求对接,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生产、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现实利益。这种务实型科研主要是运用技术科学解决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技术链、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要素探索新工具、新方法,或者对智能化环境下的生产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思路进行改造,以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二)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教育效应

职业本科学校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人才培养主要是依托专业进行的,因此,专业建设是职业本科学校发展的根基。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不仅要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还要通过技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从而保证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如果说着眼于社会效应的企业技术服务是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外向动力,那么着眼于教育效用的专业建设服务就是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内向动力,服务专业建设的程度应成为考察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成效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具有天然的相关性。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围绕以下要素进行: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专业教师队伍、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队伍、学科管理人员队伍等)、学科平台(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技术孵化基地等)、学科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试验田等)、学科成果(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这些要素之间通过学科建设机制统摄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从而实现知识积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职业本科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训基地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可以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要素高度重合,二者具有天然的相关性。但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脱节的情形并不罕见,“在学校总经费相对一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学科建设投入的增加还是专业建设投入的增加,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建设投入的减少,导致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资源配置冲突”。职业本科学校要从一开始就规避这种冲突,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内在地统一起来,使学科建设全面支撑专业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建设应成为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实验室。

学科建设多维度促进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建设从提供抽象程度较高的技术科学知识、丰富的信息资源、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支撑专业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与企业生产服务实践的联系也更紧密,从而使专业发展从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中,课程是核心,课程比专业更重要,课程群构成了专业,专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学科建设对于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学科建设成果的理论化、系统化和通俗化,可以将技术科学转化为技术课程,不仅有利于新课程的开发,尤其是契合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新课程开发,还有利于拓展和充实原有课程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与技术科学的前沿保持密切联系。当然,学科建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尽管不直接进入课程,但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协同一体: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职业本科学校缺乏学术探索的基因,也没有足够的学术资本(经费、师资、实验室和学术声誉等)支持,尤其是缺乏政府在“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上可观的、持续的投入,因此只能走协同化、一体化的学科建设路径。学科建设无疑需要政府支持,但政府主导的学科建设不适合职业本科学校,面向应用、回归实践的学科建设是职业本科学校的理性选择。技术学科本身是以应用为取向的,技术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这亦是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之工具理性的逻辑起点。围绕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需要从向外的组织化和向内的教育化两条路径出发,构建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生态。

(一)学校与企业协同: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组织化路径

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组织化的过程,与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应用型高校不同,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组织化过程更加复杂,因为需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从学科方向选择、学术队伍组建、技术问题攻关、学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学科建设的组织化,建立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要建立校企协同学科建设的实体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最好是把研究中心建在企业,建在技术积累的最前沿。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不在于以系部为单位建立多少研究所、研究中心,而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目的,根据系部特点,与行业、企业建立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企业技术问题导向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一方面,促进扎根产业的技术知识积累与扩散,提高职业本科学校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及其对接职业岗位的程度;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激发企业的开发研究潜力和人力资源潜力,推动企业技术工艺的升级。区域性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是学科建设的实体组织,除了产出高质量、对企业生产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科研成果之外,还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使这类机构成为拥有研究意识、研发专长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育场所,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伙伴。

其次,要构建校企协同学科建设的组织制度。加强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制度建设。在校企协同学科建设中,职业本科学校主导学科的组织化过程,企业主导学科建设产品的生产力转化过程,二者均需要强大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制订校企合作学科建设契约。为了防止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机会主义行为,“合作双方就要签订契约”。通过成文的规则为增进学科建设过程中校企之间相互信任提供现实基础,其实质上是为保证学校和企业在学科资源、学科平台、经费投入等各项合作事项中的每一方都能拥有自己的权利,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规定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清晰划界的制度设计,确保校企合作的学科组织在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人员遴选、实验室与图书资料建设、研究经费使用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为学科组织履行学术权力提供制度保障。更不可或缺的是,要建立学科建设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通过明晰产权,激励利益相关者的要素投入,要让教师和企业专家等作为个体性质的利益相关者获得足够的利益。

最后,营造校企协同学科建设的组织文化。文化融合是促进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组织化进程的深层策略。组织实体化、制度化是显性要素,而组织文化是粘合剂,是深层次影响学科建设组织化的内隐要素,它以理念、精神的形式渗透、内嵌于校企合作学科建设的行动逻辑之中。具体说来,这是一种在资源依赖、利益共享、智慧互补基础之上形成的互学互动、共创共生、共荣共进的文化氛围,属于职业本科学校履行文化再生产职能的重要任务。从起点来讲,这种文化氛围是职业本科学校与企业经过两种文化(教育文化与产业文化、科技文化与生产文化)的互相理解、互相碰撞,及至双向融合后形成的学科文化;从归属来讲,校企两种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学科建设文化,使得校企合作学科建设的主要动力不再仅仅是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只是通过以学科建设为纽带的合作来增进各自的智慧与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而是着眼于塑造更深远的意义世界——将学术界和工业之间在知识创造上的深度合作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更是职业本科学校和企业在精神上相互依存、互相塑造的重要标志。在这个以科技知识创造为中介的共同意义世界里,所彰显的是职业本科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共同成长,其中,前一个“共同发展”是后一个“共同成长”的必要前提。

(二)学科与专业一体: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教育化路径

学科是科学学范畴,专业是教育学范畴,学科专业一体,主要是指作为科学范畴的学科向作为教育范畴的专业转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科与专业一体也是一个组织化过程,但与校企合作相比,这种组织化程度相对要容易实现,其更明显的特征是教育化,即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资源,实现以专业建设倒逼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格局。从思路上看,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应用型高校是在学科基础上建设专业,职业本科学校则是在专业基础上建设学科。

首先,教师团队一体化建设是前提。职业本科学校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既是专业建设团队,又是学科建设团队,既是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从来源上看,职业本科学校专业教师团队由两部分教师构成,一部分属于学校招聘的专职教师,另一部分属于企业(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不同的专长,共同构成了“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从任务上看,有主要从事技术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的教师,有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及其改革的教师,还有在技术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及其改革之间平衡兼顾的教师。无论不同来源的教师,还是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都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不能人为地将教师团队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学科建设,另一部分负责专业建设,更不能出现在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一部分凌驾于另一部分之上的割裂局面。

其次,学科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是核心。学科和专业通过课程而自然连接在一起,“大学开设课程的数量、质量与学校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大学是一个思想库,包罗万象,大学是一部百科全书,都通过课程来体现。专业、学科、科研与教学,也都能够通过课程自然而有效地联结起来”。对于职业本科学校来说,要推动学科建设,就必须实现以课程为中介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在普通教育体系内,课程主要来源于学科,根据一定目标从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且“宜于传授”的内容构成课程。而职业教育课程既来源于学科,也来源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构成。依赖校企协同路径的技术学科建设既关注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应用,也关注工作过程知识的抽象化提炼,进而将技术知识的补充、更新和应用及时反映到课程上去,一方面开发新的课程,另一方面优化原有课程,推动学科建设成果的系统化、通俗化和教育化。除了显性课程转化,还要特别重视作为隐性课程的技术学科文化之育人价值。技术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交融,创造了职业本科学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符号,应发挥其涵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境界和塑造职业理想人格的教育功能。

最后,资源统筹和绩效评价公平是关键。打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管理壁垒,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经费与专业建设经费打通使用。基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密不可分,专业建设获得的经费可支持学科建设,反之亦然。其二,设备、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等资源应统筹使用。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学科建设,对设备、平台和基地等资源的需求都是强烈的,发挥资源最大效应就是要全力共建、充分共享,这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的要义。其三,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应公平。在基本遵循能力本位和按结果分配之原则基础上,要增强教师团队成员对绩效评价公平性的感知,避免过度的显性激励消磨教师的内在激励倾向。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员工天然具有展示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内在伦理动机,因为他们试图通过对组织规范的遵从和实施亲组织社会行为寻求共同体身份认同,宣示自我存在价值”。因此,要致力于通过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的公平性。一方面,要同等对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成果,并对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建设成果进行更有吸引力的激励;另一方面,要因时制宜、动态修正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标准,从指标可观测性、应用相关性和标准一致性等方面提高绩效评价标准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提高绩效评价过程的透明度。

四、结语

通过学科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有机关联起来,也只有加强学科建设,才能使职业本科学校进一步获得其在“大学家族”中的合法性地位。“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新生事物,若要在以知识生产、储存和应用为使命的高等教育中立足,就必须要通过技术学科的建设匹配技术知识生产的‘新需求’。”以技术学科为建设内容,以技术科学为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以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为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校企协同实现学科建设组织化,以学科专业一体实现学科建设教育化,这是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和行动逻辑。沿着这一逻辑,职业本科学校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塑造自己作为“新型大学”的名副其实。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作者:邓小华、黄婷婷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